镇域通办!马桥镇“1+7”便民服务工作法开创政务服务新模式 | |||
|
|||
桓台县马桥镇便民中心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,推出“1+7”便民服务工作法,即抓住“让群众好办事,为群众办好事,把群众事办好”这“1”条工作主线,加“7”项便民举措,开创政务服务新模式。 举措一: 部门整合、业务融合,服务窗口从“多门多窗”到“一窗多办”。积极创新综合性大厅集中服务模式,将涉及上级下放的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有机整合,纳入中心集中管理,设立民政、残联、劳保、新农合、车辆下乡补贴、粮种补贴、土地流转、农机推广服务等30余个窗口,一门式办公、一站式服务。全面推进镇域52个村级社保服务窗口建设,构筑省—市—县—乡—村五级立体贯通的社保经办服务网络,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社保相关业务。 举措二: 提前预约、错峰延时,服务业态从“摩肩接踵”到“秩序井然”。针对部分群众“上班时间没空办事,休息时间没处办事”的问题,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,适时推出提前预约、错峰服务。办事群众通过2341890民生热线提前预约办理事项,由网格化管理中心集中受理、综合归类,按照职责权属指派到相应部门窗口办理。除正常工作时间外,实行周末及节假日轮流值班制度,全时段坐班服务,真正实现“24小时服务不打烊”。针对长期卧床不起的特殊群体,安排专职人员上门服务,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,上年度累计为低保、五保户手续办理及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等提供上门服务50余人次。 举措三: 流程简化,时限压缩,业务经办从“繁琐耗时”到“突出时效”。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,推行流程再造,进一步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环节,科学简化审批流程。开展“减证便民”行动,对需开具的各类证明材料进行全面梳理,凡没有法律、法规以及规章依据的一律予以取消,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举证。截至目前,实现申请材料减少6类,格式表样减少14类,同一问题办结时间同比减少2小时,即办件比率进一步提高。 举措四: 闭环程序,动态调整,服务体系从“分摊各管”到“规程严谨”。按照“信息上报—集中受理—任务指派—办理上报—审核通过—结果互认—归档结案”的闭环式工作程序,对群众反映问题、待办事项进行规范化处理,同步建立网上电子档案,办理结果双方互认,确保问题处置到位。对于因突发性、政策性、季节性等因素导致办件量突增的事项,如就(失)业登记、村级清产核资、复员军人登记等业务,及时调整服务窗口设置和人员配置,确保业务及时办理。 举措五: 网格管理、帮办代办,服务方式从“个人跑腿”到“干部帮代”。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,全镇共安排镇村网格员187名,具体承接各类为民帮办代办服务,并带头做好群众联系工作,重点承担网格信息采集、村级事务协管、治安隐患巡查、矛盾纠纷调解、村情民意联络、志愿服务奉献、法律政策宣传、文明新风倡导等八个方面工作。上年度共上报各类问题信息32100条,立案受理28890条,归档结案28312条,结案率达到98%,入户采集人房信息837户。 举措六: 平台多样、操作便捷,服务载体从“点少单一”到“灵活多样”。为方便不同年龄阶段、知识水平、行业特点群众办事,大力推出“瞩目马桥”微信平台、手机APP客户端、自助终端办理、免费上门服务等形式多样、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,办事群众根据需求和现实情况,择优选取最适合、最便捷的办理方式,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。 举措七: 完善制度、多元督导,服务考核从“检查监督”到“激励担当”。实行“一窗受理,集成服务,帮办代办,限时办结”的运作机制,先后制定《服务中心管理办法》《工作人员考核办法》《代办工作服务制度》《业务事项办理办法》以及考勤、首问负责等多项规章制度,对工作人员加强管理、严格考核。通过采取政务服务自查自纠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,进一步拓宽民生热线、意见箱、微信平台等群众投诉渠道,加大投诉督办力度,不断激励工作人员担当作为,改进作风、提升效能,全力打造便民利民、快捷高效的“镇域通办,一次办好”式服务。 |
|||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 |
|||